更可怕的是,这家纯正的德国企业,一年从我国赚走上千亿,却被国人误以为是国企。
1945 年,年仅 19 岁的莱恩哈德・伍尔特在父母的五金店帮忙。彼时的德国,刚刚经历完二战,百废待兴。
伍尔特敏锐地察觉到,当时德国最紧缺的,不是什么大型设备,而是各种螺丝钉、螺栓这类看似不起眼的小零件。
这个发现让伍尔特眼前一亮,于是他东拼西凑,好不容易借到了 5 万马克,在德国南部的小镇昆策尔绍创立了伍尔特公司,一头扎进了螺丝业务领域。
公司创立之初,条件十分艰苦,算上伍尔特自己,也就 3 个员工,他们每天骑着自行车给周边工厂送货。
但谁能想到,这个卖螺丝的小店,日后能成为全世界装配行业的隐形冠军?
到了 20 世纪 60 年代,德国经济迎来了腾飞期,汽车厂、机械厂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,伍尔特敏锐的意识到,只有质量放心可靠的紧固件才会在未来保持巨大的市场需求。
所以,伍尔特从一开始就坚持质量至上的原则,每批螺丝都经过严格检测,确保符合工业标准。
许多工厂宁愿多等上几天,也坚持要购买伍尔特的螺丝。因为他们发现,伍尔特的螺丝不仅尺寸精准无误,而且耐用性远超其他产品。
从最普通的木螺丝,到特殊合金的航空螺丝,应有尽有。同时,他们还建立起了庞大的仓储系统,只为确保任何螺丝都能在 24 小时内送达客户手中。
到80年代末,伍尔特已发展成为欧洲最大的紧固件供应商,产品品种类型突破5万种,年销售额达到3290万欧元。
随着企业的持续不断的发展壮大,1994年,伍尔特把目光投向了正在腾飞的中国市场。
当时正值中国制造业腾飞的初期阶段,众多外资企业都将目光聚焦在大项目、大设备上。然而,伍尔特却另辟蹊径,选择专注于看似毫不起眼的螺丝市场。
不过,伍尔特在中国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。一方面,本土企业以价格上的优势占据主要市场份额。
更让伍尔特头疼的是,中国客户长期形成的采购习惯——他们习惯按斤购买螺丝,对伍尔特提供的标准化包装和高品质产品并不买账。
面对困境,伍尔特迅速调整策略。他们深入工厂车间实地调研,发现中国企业真正的痛点不是价格,而是难以找到比较合适规格的紧固件。
无论客户要的是特殊材质、非标尺寸,还是特殊表面处理的螺丝,只要提出需求,伍尔特就能想办法生产出来。
他们甚至还为客户建立专属的产品编码系统,实现精准匹配,极大地提高了服务效率和质量。
为了更好地融入中国市场,伍尔特实施了彻底的本土化战略。从管理层到一线%以上都是中国员工。
公司还在上海设立了研发中心,专门针对中国市场的需求开发新产品。就连产品目录和宣传资料,都采用了完全中文化的设计。
经过20多年的深耕,伍尔特在中国的发展远超预期。目前,伍尔特在中国拥有超过100家分公司,员工数超过5000人。
最令人称奇的是其产品线的丰富程度——从几毛钱的普通螺丝到上千元的航空级紧固件,产品品种类型多达12.5万种。
首先,它坚持隐形冠军战略,专注于细分市场。在紧固件这个看似不起眼的领域,伍尔特投入巨资研发,拥有超过2000项专利。
其次,它建立了全球最完善的物流网络。在中国,伍尔特能做到24小时内将客户要的任何螺丝送达,这种效率让竞争对手望尘莫及。
再者,伍尔特开创了产品+服务的商业模式,不仅卖螺丝,还提供技术咨询、库存管理等一系列增值服务。
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时,给全球经济都带来了巨大冲击,伍尔特也未能幸免,但伍尔特迅速调整策略。
他们加大线上销售力度,积极开发无接触配送服务。这些及时有效的举措,不仅帮助伍尔特成功渡过了难关,还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市场中的地位。
2021 年,伍尔特全球营收达到 156 亿欧元(约合 1117 亿元人民币),其中中国市场贡献了超过 30% 的份额。
如今,伍尔特在中国的业务早已不再局限于螺丝范畴,而是扩展到了工具、化工品、劳保用品等多个领域。
有趣的是,由于本土化工作做得实在太出色,再加上名字听起来颇具 “中国味”,至今仍有很多人误以为它是一家国企。
而这种 “伪装”,反而成为了伍尔特在中国市场的独特优势,助力其在市场之间的竞争中脱颖而出。
从一家德国小镇的五金店,到年入千亿的全球装配巨头,伍尔特的故事告诉我们:商业成功不在于做什么,而在于怎么做。
这或许就是德国制造的魅力所在——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,就是最大的不简单。